星期六, 1月 28, 2006

why google break the rule

Google 因為具有理想主義
且自由 創新 熱情於網路服務
一直是讓我喜愛且被受推崇的企業
尤其是"do not evil"和"to organize the inforamtion and make it accessible"的理想目標
更是令人讚賞
但是
在大陸市場的誘因下
似乎讓此理想目標
有點背道而馳
真的希望GOOGLE能像在美國為保護個人隱私權
而立場堅定
google就是因為這樣才是google
保持其純真的理想吧!
-----------------------------------------------------
進軍大陸先自我審查 Google被批偽君子

網路搜索引擘巨擎Google為了進入中國市場,不惜自我進行內容審查,包括不得搜尋有關台獨、藏獨的新聞,「自由西藏」組織成員25日在Google的加州總部前抗議。美聯社

【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網路搜索引擎巨擘Google終於正式進軍中國,http://www.google.cn網址昨天正式啟用,但卻為了進入中國市場自我進行內容審查,使得全美各大媒體批評該公司「偽君子」。
Google不久前才堅決拒絕把網友的部分資料提供給美國政府,現在卻配合中國政府進行內容自我審查。台獨 (Taiwan independence)、藏獨 (Tibet independence )和天安門事件 (Tiananmen)的消息將無法搜尋查閱。當然,中國政府最禁忌的法輪功也不會出現在Google的內容上。
無疆界記者組織批評Google是「偽君子行為之最」,美國各大報也多以「偽君子」、「可恥」等字眼形容該公司。面對龐大的中國市場,Google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勢在必行。先前進入中國的雅虎和微軟等美國公司也都有進行內容審查,以配合中國政府的要求。
站在商業角度,Google不可能為了崇高的新聞自由等因素而放棄中國這塊大餅。只是Goole不久前才剛剛與美國司法部對抗,為了捍衛網友隱私而不願將部分資料交給美國政府。正因為Google為此得到廣大美國民眾喝采,才會使得它在進軍中國時態度不一,遭到媒體猛烈批評為偽君子。 【2006/01/27 聯合晚報】

-----------------------------------------
配合中共 google新搜尋引擎 審網站內容
【編譯朱邦賢/紐約時報上海二十五日電】
為配合中共當局對網際網路的管制,Google廿四日宣布,本周將把一種特別版搜尋引擎引進大陸。這種搜尋引擎沒有傳送和接收電子郵件的能力,也不能製作部落格。
Google人員表示,Google所以推出新的搜尋引擎Google.cn,原因之一是想避免與中共發生法律衝突。中共對網際網路內容的監督比較嚴密。
如果一個國家渴望資訊流通更自由,網站就會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但希望爭取大陸用戶的入口網站和搜尋引擎面臨一項重大的平衡難題:他們一方面不想違反中共旨在限制敏感內容散播的規定和指導原則,一方面又想利用有趣的內容吸引用戶。
其結果是,搜尋引擎和入口網站只好檢查網站,並且與中共當局合作。事實上,Google推出新網站,原因就是Google在過去幾年中受到檢查,和雅虎與微軟一樣。
目前大陸的用戶使用Google,都是進入Google的全球引擎Google.com,但專家表示,因受中共當局阻攔,此一網站往往無法從大陸境內進入,中共當局會將一些敏感或非法的資訊刪掉。
Google的新版大陸平台將不准用戶利用Google電子郵件或部落格網站建立個人的對外聯繫。新平台將遵照中共法律,檢查被中共當局視為不適當或非法的資訊。此一做法或許有助於Google避開競爭對手在大陸遭遇過的法律問題。 【2006/01/26 聯合報】

星期一, 1月 23, 2006

不錯的相簿網站介紹

2006/1/15出版的數位時代
介紹了除了FLICKR外的幾個特色網站
不錯的資訊分享
---------------------------------------------------
從6個相片網站開始網路新生活
有了數位相機,你的電腦裡可能存放了成千上萬張相片,如果還只是對著螢幕孤芳自賞,或是死守著用電子郵件分批寄送照片的古老方式,就枉費了你活在這個網路時代。網路相簿,或是稱為相片分享網站,已經是網路上人氣最高度密集的「熱點」,每個人有兩、三個以上的相簿很常見,為的就是與三五好友、甚至是素昧平生的網友分享自己的影像作品,透過照片向世界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隨便列舉,較有知名度的相片網站就至少有十幾個,如果你還是只聽過無名小站的話,不妨試試其中六個相片網站,會讓你對網路相簿大為改觀……
《數位時代雙週》 林希展
Flickr——部落客最合用的相片社群在眾多相片分享網站中,Flickr絕對是最酷、最能讓人第一次使用就驚呼連連的首選。它有強大而富彈性的相片管理能力,又提供能讓社群緊密交織的多種互動機制,因而成為部落格世界裡最受歡迎的網路相片服務。Flickr是由Ludicorp這家加拿大公司所開發,原本的經營型式是一套名為FlickrLive的多人聊天室,提供網友交流照片的管道,後來轉而加強照片管理的功能,特別是提供了對照片自行定義「標籤」(tag,功能有點像是關鍵字)的功能,反而讓網站的社群特性進一步演變成範圍更廣、更緊密交織的網絡:使用者可以輕易地搜尋到符合特定關鍵字的照片,也能看到最多人瀏覽的標籤所有照片,甚至是在別人開放權限的照片上增加自己定義的標籤。Flickr的免費帳號提供每個月二十MB「上傳流量」,能建立三個分類資料夾,如果想要使用完整功能的話,須繳交年費二十四.九五美元(約新台幣八百一十四元)升級成專業帳號,每月上傳流量就能提升至二GB,擁有無限制的儲存空間,能存放原尺寸的高解析度相片,也不會受到廣告干擾,以這樣的價格就能持續享受到幾乎用不完的上傳流量,這樣的服務其實相當地物超所值。目前Flickr也開始提供網路影像加值服務,包括將自己的相片燒錄成相片DVD、印製成月曆或郵票,不過目前台灣尚無法使用此項服務。自二○○五年五月被雅虎買下後,雅虎新推出的Yahoo! 360服務已支援Flickr相簿功能。FotoFlix——會說故事的相簿幾乎所有相片網站都支援幻燈片功能,能夠一張張自動播放照片,然而多半還是流於制式,缺乏新意,對使用者來說,只是讓他們省下了點擊滑鼠看下一張的氣力。如果想知道網路相簿還能變出哪些新花樣,FotoFlix這個相片網站提供了最好的示範。FotoFlix提供的服務大致可區分為「管理」與「製作」。使用者在透過類似檔案總管的介面上傳照片後,除了能直接對網站上的相片進行簡單的影像處理,也可以一次針對多張照片定義標籤(tag)。在即將推出的「FotoLabels」功能中,甚至可以預先設定多個標籤,直接用拖拉的方式將標籤「丟」到照片上,使用起來更為直覺。然而網站所標榜的「讓你的回憶更值得回憶」(Making your memories more memorable),指的其實是FotoFlix最大的賣點——讓會員自行製作稱為「Flix」的多媒體相簿。網站上提供了多種相簿外觀的範本,使用者在時間軸上任意排定照片出現順序與時間長短(概念接近影片編輯軟體),甚至可以加入自己喜愛的背景音樂,意思是你可以讓照片的呈現動態配合音樂的起伏,製作成一本能夠「說故事」的動態相簿。這個相簿可以發布在任何你能想像的地方,包括FotoFlix上的PhotoPage、個人網站,當然也少不了部落格。目前FotoFlix的免費帳號只有十MB的儲存空間,可以進一步選擇三種付費等級(二百、五百、一千MB),最高等級的年繳費用為六十四.六八美元(約新台幣二千零八十二元),明顯比同性質網站的收費較高,不過能夠用這麼生動有趣又讓人記憶深刻的方式,與朋友分享自己的回憶,其實算挺划算的。Pixnet——看不完的俊男美女照說到非商業的網路相簿,大家最朗朗上口的就是無名小站。其實,Pixnet也是相當好用的免費相簿網站。和無名一樣,Pixnet也是由交大的學生所架設,不同的是,無名有一整個工作團隊,Pixnet則是兩個學生獨撐大局。雖然沒有無名那樣的超人氣,但是根據Google統計,Pixnet每日瀏覽量也高達一千五百萬頁,造訪人數驚人,會員人數也超過十萬。和其他網路相簿比較起來,Pixnet的介面簡單乾淨,給人很舒爽的感覺,也多了一些實用的功能,不但支援ZIP壓縮檔上傳,還提供自製樹狀目錄工具,方便網友更快速地瀏覽網站的相片。喜歡其他朋友的照片嗎?Pixnet還提供「相片留言」功能,網友可以針對自己欣賞的相片留言。除此之外,不論你的朋友是用無名相簿、MSN Space、Taipeilink、甚至是Flickr,你都可以加進自己的Pixnet好友名單裡,不會有「自己和朋友不同國」的孤獨感。免費的相簿能夠做到那麼精緻,就連國外的網站都相當少見,Pixnet實在相當難得。Xuite——整合式服務一次搞定部落格的社群凝聚力強,已經變成網路的兵家必爭之地。近兩年來,新浪網、微軟、蕃薯藤等網站先後推出網誌服務,身為國內網路服務提供者(ISP)龍頭的中華電話也不甘示弱,在去年八月推出Xuite(發音和sweet相同)服務,網站整合了部落格、相簿、電子郵件等多項功能,非常好用。嚴格來說,Xuite不算是免費的網路相簿,而是中華電信對用戶的回饋,雖然是免費使用,但是必須是Hinet ADSL用戶才可以申請帳號。Xuite最大的特點就是超大的容量(五百MB),加上強大的整合功能,只要家裡用的是中華電信寬頻,就可以直接使用,再也不必在各個網路相簿和部落格網站之間顛沛流離,相當方便與實用。使用Xuite還有許多有趣的小功能,例如部落格提供錄音機功能,文筆不好,用講的也可以,如果你的手機門號也是中華電信,還可以直接用手機上傳多媒體簡訊(MMS),玩行動部落格。想要一次玩網路相簿玩個過癮嗎?上Xuite就對了!Shutterfly——放多少照片都免費相片網站最大的成本負擔,要屬龐大的儲存空間需求,而且會隨著使用人數增加而加重負擔,因此相片網站提供的免費空間多半相當有限(大部分皆少於五十MB),對於錙銖必較的消費者來說,如果不想掏腰包購買不見得能徹底運用的網路空間,可以試試Shutterfly這個相片網站,因為它提供的免費空間是:無限。Shutterfly網站上的註冊方式很單純,所有人使用的都是免費帳號,不需要額外付費就能享有最完整的相簿功能,每個人都能使用無容量限制的相片儲存空間,擁有完整的線上相片編修功能(修紅眼、加框、影像特效、列印尺寸更改)。Shutterfly當然也提供分享相片的服務,甚至可以開設擁有個性化網址的「我的收藏」,其他網友可以針對裡面的相片進行評論與編輯,也能上傳自己電腦或網站帳號裡的照片,是很受歡迎的人際交流方式。不針對網路空間收費,除了廣告,Shutterfly的收入從哪來?答案是影像沖印服務。Shutterfly鎖定的其實是影像儲存之後的沖印市場,這不單指一般相片沖印,其實是包含了更大的隨選沖印(Print on Demand)。目前網站除了一般的相片沖印,還提供印製卡片、相簿、相片DVD、月曆、T恤、馬克杯、磁鐵、甚至是滑鼠墊,每位會員都能透過簡單明瞭的訂製流程,將自己的相片印製成各式各樣的商品。這種將網路儲存視為基本服務的經營模式,相當受到美國消費者的青睞,因為只需要為自己訂製的產品付費,並不用每個月付費保留網路空間。在網站上沖洗一張四×六尺寸的相片,要價○.一九美元,約新台幣六元,價格可能會讓習慣了每張三、四塊錢不到的台灣消費者咋舌。相較之下,其他衍生性、有新鮮感的商品可能會較具有吸引力。以明信片來說,九張以下每張要價二.四九美元,約新台幣八十元,隨著訂量的增加還會有折扣。如果在美國有諸多親朋好友的話,透過Shutterfly印製個性化的明信片,傳達遠方的問候,既方便又迎合最新潮流。Webshots——把桌面變成炫麗相本在眾多相片網站中,誰的用戶數才是第一?根據Nielsen NetRatings的統計,Webshots的用戶數長期居於領先的地位,超過雅虎與美國線上,這樣的成績,引來CNET於二○○四年八月以七千萬美元的代價,將它買下。Webshots當時每個月就有一千四百萬名的訪客,每天瀏覽網頁數高達二千萬頁,目前網站上總計約有三億三千萬張相片,十足是個超級龐大的相片資料庫。Webshots成立於一九九五年,原本是以提供大量高解析度的桌布與螢幕保護程式著稱,使用者安裝Webshots Desktop這套免費的桌面管理工具後,便能下載網站上大量專業相片做為精美的桌布,可以設定時間自動輪換,也可以選擇喜歡的照片自訂螢幕保護程式,簡單易懂的操作方式,相當受到喜愛。自一九九九年開始加入相片分享的服務後,便長期占據美國最大相片分享網站的寶座。Webshots的免費帳號在使用上有許多限制,每天從相片藝廊中下載桌布張數以五張為限,而且僅限於一般解析度檔案,也只能追蹤十位會員的相簿,使用過程還得忍受一大堆廣告的干擾。不過網路相本能存放至二百四十張,不限容量的機制還算吸引人。如果想要享受完整的功能,只要每年繳交二十九.八八美元(約新台幣九百六十九元),就能擁有高達三千張容量的相簿空間,無限制下載桌布。

星期一, 1月 16, 2006

web2.0時代 最火紅的網站

欣喜見到雜誌也在開始報導和提倡web2.0的觀念
台灣的網路概念和服務 近來創新和有趣的不多
重視個人化 使用關聯 社群和群體創作分享的更少
讓我們期待更多有趣個性化的網路生活來臨吧
-----------------------------------------------------------
2006 Web 100 全球最火紅網路獲利模式
林希展(數位時代)
當全球媒體的鎂光燈都打在Google、雅虎、微軟、亞馬遜這些網路巨人身上,其實早有許多潛在新勢力蟄伏在網路各角落。
他們專注於社會網絡的經營,將控制權下放到所有網民身上;他們把網路打造成通往更多生活可能性的一扇大門;他們的創意與顛覆之舉,提供了台灣另一種網路創業的想像,是全球65億人口必須迫切關注的網路新勢力。
再沒有一件事,會比所有你能想到的網路界重量級人物「同時」聚集在一起,更來得撼人心弦。時序拉回二○○五年十月五日,太平洋彼端的美國舊金山,氣候依然溫暖怡人,在市中心樓高三十六層、擁有最壯觀舊金山灣景的銀白飯店(Argent Hotel)裡,一場全球網路界的盛事正熱鬧展開。現場冠蓋雲集,翻開六十一位演講者的背景,幾乎就是美國整個網路產業版圖的縮影:Google、雅虎、微軟、亞馬遜、昇陽、美國線上、Macromedia……,好不壯觀。
這是「二○○五年Web 2.0研討會」的會場,有甫創業不久、潛力十足的矽谷新面孔,也有叱吒網路界多時的一方之霸,八百多名企業家、軟體設計師、記者將現場擠得水洩不通。他們之所以願意耐著性子,待在飯店裡開上為期三天的漫長會議,是因為他們都已經察覺到,網路產業這一、二年的走向已經產生了變化,一些被稱為是「Web 2.0」模式的網站,被他們視為是未來最有成長爆發力的網路新勢力,在創投業者眼中,這是找尋「下一個Google」的絕佳投資機會。
從1.0到2.0
「Web 2.0」這個名詞,最先是由 O'Reilly Media創辦人暨執行長奧萊禮(Tim O'Reilly)提出,標幟著自二○○一年網路泡沫化後,產業版圖中逐漸浮現的網站新模式。這些網站主要在幾方面有別於傳統網站:首先,他們朝思暮想的再也不是如何賣「軟體」,而是「服務」,也就是把網站視為一個平台(The web as a platform),「網站再也不純粹只是個『空間』, 而是一扇通往各式服務的『大門』,」以開發企業用Wiki軟體而聞名的Socialtext執行長梅菲德(Ross Mayfield)做了很貼切的說明;其次,「使用者」的角色將被置於最核心的位置,這些網站經營者開始學習「信任」,將生產、掌控資料的權力交還給使用者,「由底層發聲」的部落格是最明顯的例子。
正因為對使用者的重視,以Web 2.0模式經營的網站多半成長速度飛快,如Flickr、Digg、Del.icio.us、Bloglines、Socialtext等新面孔,極短時間內就成為網路世界最熱門的人潮匯集之處。然而對大部分的網站來說,「重視用戶」根本就是提升流量的基本概念,那麼究竟什麼才是Web 2.0網站最關鍵、最獨特的成長基因?Adaptive path網站設計公司資深從業員蕭爾(Brandon Schauer)指出,Web 2.0的「基礎屬性」包括「由用戶貢獻價值」、「長尾定律」(由於通路的擴大與時間的拉長,利基產品也能賣出與暢銷產品一樣的量)、以及「網絡效益」三者構成網站的經濟模式,然而過去成功存活下來的網站也都具備這些特性。真正讓Web 2.0網站創造出獨特使用經驗的,是四項「體驗屬性」:去中心化、集體創造、可重混性、突現式系統。這四項特性,某種程度上標幟出了網路業者再創網路高峰的三個關鍵引爆點:社會網絡、集體創作、以及部落格。
比社群更緊密的社會網絡
二○○五年三月,最讓全球部落客震驚的消息,莫過於雅虎宣布以二千萬美元買下Flickr。Flickr這家知名的網路相片社群,除了提供便利的操作介面讓用戶儲存、管理相片外,最特殊的是能自訂「標籤」(tag)為相片分類,等於是將資料「定義權」交還給使用者,再加上強大的社群互動機制(評論、標記喜好相片、設定好友、組成群組),Flickr成為部落格界最受歡迎的網路相片社群。雅虎所看上的正是Flickr社群的高黏著性,隨即納入一星期後推出的「Yahoo! 360」藍圖中,形成了一個整合部落格、即時通訊、相薄、以及網路信箱等服務的網路平台。
My Space,這是美國最受年輕人喜愛的當紅音樂社群,每個月有近三千萬位使用者,每天在上面花上數小時與網友分享個人的想法、照片、以及音樂,累計網頁瀏灠次數已經在去年八月正式超越Google,引來媒體大亨梅鐸開出五億八千萬美元買下。在鄰近的韓國,全國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都「住在」Cyworld裡,這個整合了網頁、相簿、日記、線上聊天等功能的平台,擁有高度客製化的彈性,結合手機、加油站、商店等各項生活要素,光是靠著販賣名為「栗子」的網路貨幣,一天就進帳三十萬美元。
同樣是以社群為核心,「人脈網站」更是充分發揮了網絡特性。以「六度分離關係」為理論基礎,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交友體驗,全球最大的商務人脈網站Linkedin成立才兩年半,會員規模就已達到四百二十萬人。類似的模式,也有主攻學生族群的Facebook、以及橫跨兩岸三地的Lynkist。
從集體創造到網路電腦
以「集體創造」為特色的網站,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當然非維基百科(wikipedia)莫屬。運用了Wiki這套協同式寫作技術,維基百科上的知識開放給所有網友撰寫,並且隨時針對別人提供的資訊進行修改,自二○○一年開放寫作以來,目前英文版已累積近九十萬篇文章,計有八十一種語言版本。同樣是借用集體力量,Digg不生產內容,但是將議題設定權交至所有網友手上,網友可以任意張貼網路新聞與文章,但是唯有經過一定數量以上的網友勾選認同,才會成為網站首頁具有可見度的重要新聞。
「成功的網站都懂得先放棄某些堅持,以換來更為珍貴的回報,例如維基百科放棄了中央控制,卻換來更新速度與資訊廣度;Napster摒棄了大型錄的概念,反而擁有更廣大的檔案來源,」奧萊禮指出。
「網路就是電腦」(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這個昇陽電腦在一九八○年代提出的概念,如今看來不但已經「正在」發生,而且昇陽總裁舒瓦茲(Jonathan Schwartz)更進一步指出,「現在的網路已經變成『你的』電腦。」感受最深的,恐怕是才剛推出Live服務的微軟。矽谷新創公司Upstartle所開發的Writely,完全就是Word的網路版,只需要透過瀏覽器就能執行,甚至支援協同編輯與標籤管理功能。位於芝加哥的37signals自兩年前就開始鎖定網站應用領域,他們所開發的Basecamp與Basepack,是企業與個人在網路上進行專案與資訊管理的最佳選擇。
這些公司藉由AJAX(詳見「你不能不注意的網路技術——AJAX」)之類的網路技術,加速資料回傳動作,讓使用者感受不出網路應用程式與桌面端軟體的差別,在網路全面入侵生活的時代裡,他們是最先抓住趨勢的先行者。這群以往不為大眾媒體所關注的陌生臉孔,在二○○五年九月美國《商業週刊》的「最佳網站」特別報導中,成了最被大書特書的新種微型勢力。
改寫網路生活定義
邁入Web 2.0的時代,商業模式與應用服務的創新,將是網路公司最為關鍵的核心競爭力,決定誰才能掌握網路生活的詮釋權。一位部落客典型的一天,就是利用Google搜尋資料,到Flickr看圖,上博客網撰寫網誌,到維基百科上幫忙更正過時的資訊,然後透過Meetup交友網站認識朋友,再到Odeo網站下載最新的Podcasts。種種這些張貼、訂閱、發布飼料(feed)、分享資訊的動作,在在說明了網站再也不只是個描述空間的「名詞」,而是個真實反應生活狀態、與個人需求緊密扣連的「動詞」。
然而,與其將Web 2.0視為是與過去全然斷裂的技術性革命,稱它為一場新網路文藝復興,可能更為貼切。「嚴格說來,網際網路的原始精神到現在還是沒變,就是自由、開放、自發性,真正算是創新的Web 2.0網站應該只有部落格、維基、以及社會網路,」網路知名電子報《數位之牆》站長黃彥達強調,未來所有網站仍必須建立在經濟規模的基礎上。
展望新的一年,網路產業在Google、雅虎等網路巨人的領軍下,加上百花齊放的新創公司,整體市場只會愈來愈蓬勃,相關的應用只會愈來愈精采。雖然許多闖出一片天的新面孔,或是擅用網路新動能的老字號,依然主要來自西方世界,但對台灣來說,他們的創意與活力,是新型態網路創業的指標,更是開闢下一個網路藍海的重要啟示:可以效法Revver懂得翻新商業模式,讓單純的自製影片分享成了一門能賺錢的生意;或是學習Pandora不只是讓使用者聽音樂,還讓他們可以「發現」不同的音樂類型,創造更足以改寫生活風貌的關鍵服務。
張大眼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未來的Google、潛在的雅虎正在逐日壯大,你可以選擇當一個旁觀的投資者,甚至,你就是開創未來的新英雄……

星期六, 1月 14, 2006

Google推出兩款企業搜尋產品

sGoogle今日(1/12)宣佈針對中小企業推出兩款Google mini搜尋裝置。 這兩款裝置售價分別為5995及8995美元(約台幣19萬/29萬元),可搜尋達20萬及30萬份企業內部文件。這兩款裝置都是硬體搭配Goolge軟體,不僅可進行企業內部文件搜尋,還可透過企業網頁搜尋內部文件。 除了上述兩款裝置,Google約在1年前也推出一款可搜尋達10萬份文件的Google mini裝置,售價為2995美元(約台幣19萬元);Google企業產品總經理Dave Girouard表示,Goolge mini已經銷售到兩千多家公司。 對於大型企業或政府組織,Google也有相關產品,例如Google Search Appliance售價從3萬美元(台幣96萬元)起跳,可搜尋達50萬份文件;至售價高達60萬美元,可搜尋至1千5百萬份文件。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IDC統計,針對組織內數位文件搜尋產品的企業內部搜尋市場,在2004年產值約達7億5千萬美元;IDC搜尋分析師Sue Feldman指出,2005年企業搜尋市場約成長至9億美元。 而去年11月企業內部搜尋裝置的主要廠商Autonomy Corp,以5億美元購併另一家內部搜尋裝置廠商Verity。這兩家廠商約佔去2億美元內部搜尋裝置市場,相對Google在2004年約在企業內部搜尋市場佔了6千萬美元。 不過企業搜尋裝置僅佔Goolge營收的一小部分,Google營收99%以上都是來是網頁搜尋廣告。(編譯/李怡偉)

星期四, 1月 12, 2006

2005台灣數位內容成長15%

我數位內容產值今年可成長16%
何英煒/台北報導
經濟部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昨(十一)日發布去年度台灣數位內容產業產值報告,二○○五年整體數位內容產值為二千九百零二億元(新台幣,下同),較前年成長一五%,預計二○○六年也會有一六%的成長率,產值達三千三百六十六億元。
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主任黃國俊表示,去年台灣數位內容產業產值已超過韓國的二千四百億元,但韓國政府所投入的輔導金額是台灣的三十倍,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數位內容的投資報酬率是遠超過韓國。
在數位內容的八大領域當中,以內容軟體規模最大,約有一千四百四十八億的規模,較去年成長二成。包括數位影音、網路服務、電腦動畫及數位出版及典藏都有微幅成長。
相較前一年度,二○○五年成長比較明顯的領域為行動應用服務及數位學習。行動應用服務去年達到一百八十三億的規模,較前年成長近四成,而數位學習去年也有六十五億的規模,較二○○四年有六二%的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數位遊戲是唯一出現「負成長」的領域,數位遊戲去年有一百九十一億元的規模,但卻較前一年度負成長五%。經濟部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認為,去年度數位遊戲產業發展情況不佳的原因是業者自製遊戲較少。
預期二○○六年,數位內容產業整體產值將會持續成長,成長率可望高過於二○○五年度,增幅達一六%,產值約有三千三百六十六億元。由於去年度向政府申請產品開發案的業者,可望於今年度推出新產品,而行動與數位學習兩個領域也都處於成長期,預期今年度會有穩定成長。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表示,今年度重點推動的領域為遊戲、動畫及數位影音和行動應用。

google進軍平面廣告

Google為了解決其過度依賴搜尋付費廣告營收的風險
且為了整合其他媒體廣告和拓展廣告營收
目前繼網路視訊搜尋廣告後
也向平面媒體伸手
測試其客戶的反應度
---------------------------------------------------------------


Google離線廣告進軍報紙 芝加哥太陽報試水
2006/01/13 天極網
   據外電報導,從去年開始涉足離線廣告市場的搜索及關鍵字廣告巨擎Google公司目前將“戰線”擴大到了報紙。美國知名的《芝加哥太陽報》成為首家刊登Google客戶廣告的報紙。  Google公司週二證實了在《芝加哥太陽報》為其關鍵字廣告客戶刊登平面廣告的消息。據悉,Google最近在這家報紙的體育和財經版“批發”了空間,然後以優惠價格轉售給其中小企業客戶。和在雜誌上的廣告一樣,《芝加哥太陽報》的廣告上方有“Ads By Google”字樣。  Google從去年下半年涉足離線廣告,但主要聚焦在雜誌。Google“批發”廣告的知名雜誌包括《Maximum PC》、《Budget Living》和《PC Magazine》等。在這些雜誌上,Google以優惠價格購買了整頁空間,然後分割為7、8個大小不等的“豆腐塊”,轉售給其搜索關鍵字廣告客戶。據《商業週刊》透露,Google離線廣告業務發展並不順利。比如,Google在《PC Magazine》以2萬美元購買了頁面空間,但轉售收入還不足2萬。  據AdAge.com網站報導,Google已經在《芝加哥太陽報》刊登了15期廣告,廣告客戶包括售票機構、白襪棒球隊隊服銷售商等。這些廣告客戶目前都在Google網站購買了關鍵字排名廣告。  目前,Google主要的收入來自其關鍵字廣告服務。業內人士普遍認為Google收入來源單一,風險比較大。而Google躋身傳統廣告領域被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是收入多元化的舉動之一。

分類廣告成為web2.0新熱門服務

分類資訊漸成web2.0熱點 58同城分類推新版
2006/01/13 新浪科技
   隨著2006新年的到來,據艾瑞諮詢和Alexa的統計,僅成立數月的分類廣告網站58同城分類(58.com)的訪問量、發帖量、開通的城市數均超過同類網站,成為國內線上分類廣告中最大的網站。 web2.0這一新概念的誕生吸引了大量資本流向web2.0,在國外分類廣告已經成為web2.0的最典型應用之一。現在,網路分類廣告這種強大的“自己動手改寫互聯網的”潮流正在猛烈地衝擊著中國互聯網,越來越多的人從依賴傳統媒體發佈個人供求資訊,到依託網路尋找自己所需資訊的模式在逐漸形成。同傳統媒體不同的是,只要有網路的存在,哪怕是身在家中,人都可隨意在分類廣告網站自由發佈和尋找自己需要的資訊,且無需任何費用。  日前58同城分類推出新版,首次提出了泛社區化分類網站概念,不僅增加了社區功能,同時對原有分類進行了優化,並將分類資訊發佈流程簡化為一步,使分類資訊進入了一個更加專業的發展階段。58同城實現了每條資訊的信用度都由用戶來評價,被5個以上用戶好評的資訊,將會提升其搜索排名並且資訊能自動顯示到首頁,有機會被更多用戶流覽到,而與此相反的是,如果得到5個以上用戶的差評,此資訊將會被暫停刪除,發佈者也可能會遭受到差評,嚴重的將封鎖其ID。這樣由用戶互相監督的體系,更有利於保證發佈資訊的真實準確性,使用戶與資訊的互動性更強。  58.com的CEO姚勁波說: 分類廣告是互聯網中最貼近大眾生活的一部分,是為所有用戶提供的一個服務平臺,但又不僅僅是一個平臺。讓人們能通過互聯網來解決生活、工作、學習等各方面的問題,所有人都能參與到互聯網,真正實現了互聯網的互動性。  據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和美國互動廣告局聯合進行的調查表明,網路已經成為增長最快的廣告媒體。今年上半年英國的網路廣告收入為8.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上升62%。在網路廣告市場中,搜索廣告(出現在Google和雅虎等搜索結果旁邊的文本廣告)佔據了網路廣告市場的40%,品牌類顯示廣告占20%,而分類廣告占18%並在快速的增長。目前線上分類資訊已經成為web2.0概念下創業最集中的區域,大量此類網站成立,也不斷有網站關閉。業界人士認為,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分類資訊市場,58同城分類在穩固自身地位的同時更強調突出了服務的特色,這是58.com能後來居上佔據國內分類資訊網站榜首的主要原因。

星期五, 1月 06, 2006

web2.0熱潮 未來走向何方

005年,Web2.0無疑是互聯網上的高頻辭彙之一。各家媒體對2005年傳媒業的盤點中,Web2.0是必不可少的辭彙。不管是概念炒作還是Web2.0在醞釀新一輪互聯網革命,Web2.0的確已經滲入到了各個行業各類人群中。Web2.0到底為何物? Web2.0到底要走向何方呢?本文通過對Web2.0核心應用層面(主要是Blog)的理性和批判性的分析來探討這些問題。
Web2.0 影響之廣
各家媒體對2005年互聯網產業的盤點中,都把Web2.0作為重點進行回顧梳理,足以看出Web2.0對互聯網的巨大影響。新華網2005新媒體十大熱點排行中“WEB 2.0 突如其來”居第二位;互聯網實驗室盤點互聯網文章中,高舉web2.0旗幟 ,把Web2.0稱為2005年炙手可熱的辭彙;計世網把“Web2.0開啟新一代互聯網”作為傳媒界2005年十大盛宴之首;北方網舉辦大的“IT歲末盤點:2005年中國IT大眾情人排行榜”中,WEB2.0位居第二;《第一財經日報》中《盤點2005年資本市場:風投們的喧嘩與騷動》文中,WEB2.0及博客赫然在列;《2005-2006中國 WEB2.0 發展現狀與趨勢調查》更是氣勢恢宏,此次調查活動由中國互聯網協會發起,國內多家專業調查、諮詢機構協辦,100多家知名互聯網企業承擔宣傳推廣工作由權威部門發起的中國互聯網產業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產業調查活動……
自2005年4月份以來,Web2.0已經在學界和業界炒作的沸沸揚揚了,國內外各界“有識之士”紛紛加盟Web2.0,大有借此興起新一輪“互聯網革命”之勢。在互聯網的大圈子裏一些從業者、實業家、傳媒業界人士在叫嚷著,在“民間”也活躍著一些人,他們“蠢蠢欲動”,連自己都搞不明白Web2.0是什麼的情況下,就斷章取義盲目追風,以極大的激情投入到Web2.0卷起的的浪潮中來。這群Web2.0 的“發燒友”幻想著趕上Web2.0的潮流,分Web2.0的一杯羹。
Web2.0 到底為何物?
Web2.0 已經刮起了一股風,已經讓一些發燒友變得狂熱起來。Web2.0 真的就那麼神奇嗎?Web2.0到底是什麼呢?
Web2.0,是相對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聯網模式)的新的一類互聯網應用的統稱,是一次從核心內容到外部應用的革命。由Web1.0單純通過網路流覽器流覽html網頁模式向內容更豐富、聯繫性更強、工具性更強的Web2.0互聯網模式的發展已經成為互聯網新的發展趨勢。[1]
Web1.0到Web2.0的轉變,具體的說,從模式上是單純的“讀”向“寫”、“共同建設”發展;由被動地接收互聯網資訊向主動創造互聯網資訊邁進!從基本構成單元上,是由“網頁”向“發表/記錄的資訊”發展;從工具上,是由互聯網流覽器向各類流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運行機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轉變;作者由程式師等專業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戶發展;應用上由初級的“滑稽”的應用向全面大量應用發展。 [2]
Web2.0具有可重用的微內容;以用戶(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物為中心;社會交互性;用戶參與架構四個特性。Web2.0是以 Blog、Podcasting、TAG、SNS、RSS、wiki等應用為核心,依據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論和技術實現的互聯網新一代模式。[3]
Blog是Web2.0核心的應用的最典型的代表。下面以2005年互聯網上最流行的Blog為例,對Web2.0的相關問題進行一些闡述。
“博客”(Blog或Weblog)
“博客”一詞源於“Web Log(網路日誌)”的縮寫,是一種十分簡易的傻瓜化個人資訊發佈方式。讓任何人都可以像免費電子郵件的註冊、寫作和發送一樣,完成個人網頁的創建、發佈和更新。可以充分利用超文本鏈結、網路互動、動態更新的特點,在你“不停息的網上航行”中,精選並鏈結全球互聯網中最有價值的資訊、知識與資源;也可以將你個人工作過程、生活故事、思想歷程、閃現的靈感等及時記錄和發佈,發揮您個人無限的表達力;更可以以文會友,結識和彙聚朋友,進行深度交流溝通。著名的博客網站有“博客網”、“博客動力”等。博客可以實現“人人當記者”的理想。
博客是Web2.0技術應用的最直觀的體現,是Web2.0精神和理念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們這些線民解讀Web2.0這一陌生術語最親切的切入口。從博客這個離我們較近的例子來理解Web2.0就更容易些了。Web2.0的一個核心概念是讓用戶參與創造內容。Web2.0被普遍認為能更好地變革互聯網的內容組織與資訊傳播,創造關聯性與社會性。“博客、維客、播客等符合Web2.0定義的技術,都在強調分眾傳播的對等資訊交互,也就是資訊接受者同時也是這些資訊的創造者,若干的博客彙集成新的資訊輸出者,每個人在擠奶的時候還要喝奶。”[4]
批判性分析
面對Web2.0這個新生的概念,業內人士眾說紛紜,關於Web2.0的討論是比較熱烈的,也是仁者見仁的。審慎的、反對派在堅守Web1.0的陣地,抵制Web2.0,Web2.0的旗手們則狂熱地歡呼著為Web2.0推波助瀾。筆者在此對2005年10月出版的《網路傳播》中的兩篇文章《Web2.0:喧嘩與騷動》、《我們把Web2.0叫做互聯網2.0》中的部分觀點作一些批判性分析:
1、在互聯網1.0時期,網路主要是完成“人機對話”,通過軟體讓機器完成文檔處理或者獲取資訊,比如辦公軟體、ERP軟體和流覽器等等。而社會性網路則與之不同,主要功能是為了網路中的人與人之間(而不是人與機器)進行對話。社會性網路的技術包括:博客(blog)、播客(podcasting)、BT、移動博客、P2P、社交網路(SNS)、RSS、博采(blogmark)、維客(wiki)、標籤(Tag)等等,這些新興的技術代表的不僅僅只是一項應用、一個功能,而是代表著互聯網應用範式的根本性變革,是互聯網經過10年商業化之後一場全新的革命。 (方興東 張笑容 《我們把Web2.0叫做互聯網2.0》)
評析:在互聯網1.0時期,網路主要是完成“人機對話”,但背後還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是傳者與受者之間的交流。而且我們有E-MAIL、QQ、BBS、聊天室、熱線等聯繫交流工具和平臺,可以進行人與人之間交互性溝通。“根本性變革和全新的革命”有言過其實之嫌。有那麼嚴重嗎?根本性變革到底體現在哪里呢?全新的革命又是怎麼推翻Web1.0的功能及其運營模式的呢?方興東在《博客——E時代的盜火者》中說過:Blog是“個人主頁2.0版”。這表明Web2.0是在方便受眾的前提下,對Web1.0技術、功能等方面進行了改進和升級,突破了一些技術和理念上的壁壘和局限。至於“根本性變革和全新的革命”,至少現在我們沒有看到關於這方面的任何跡象。更有不少人士指出:Web2.0就是在炒作,它根本沒有自己核心的東西,就是在借助2005年的博客熱潮跟風炒作。
2、隨著博客對社會介入的日漸深入,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誰贏得博客,誰就會贏得網路發展的主動權。博客的應用突破了傳統的傳播理論框架,在虛擬社會中展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受到幾乎所有網站的追捧。當你打開IE輸入www.yahoo.com看新聞的時候,你看到的都是別人經過選擇、加工後堆砌給你的資訊。這種資訊接收方式跟你看電視讀報紙沒什麼兩樣。這些資訊是少數人生產出來的,他們的選擇和水平代表了你的趣味。你無法對電視說,請你給我提供另外不同的內容。但當你登錄博客後,就發現豁然開朗,一個鮮活的世界出現了。(方興東 張笑容 《我們把Web2.0叫做互聯網2.0》)
評析:“Blog崇尚拿來主義,崇尚超鏈結,崇尚資訊的綜合和全面,沒有超鏈結,blog就沒有生命力。”5如果沒有Web1.0,它又到哪里去找海量的資訊來建立超鏈結呢? 以blog為代表的Web2.0要依靠Web1.0,這是事實。我們不能拋開登在www.yahoo.com等網站上的資訊,我們需要更加真實的經過過濾的資訊,至少這些真實性要比Blog、Podcasting、wiki上的信息大得多。博客、維客等在看問題的角度上會有新突破,也會有大量鮮活的關於細節的資訊,但是卻無法保證資訊的真實性,這是制約它發展的最大的瓶頸之一,這是誰也無法回避的事實。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把關人,需要真實資訊的可靠保證。這一點Web1.0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做到。如果現在Web2.0“革命成功”並徹底“顛覆”Web1.0,以博客、維客等為代表的Web2.0又怎樣來實現監測環境、協調社會各部分等媒體功能呢,是不是真的由線民自由發表觀點呢,會不會出現無數個資訊源發出未經過濾得資訊而呈現“一盤散沙” 、“天下大亂”的局面呢,大眾又該到哪里去獲取值得信賴的真實的資訊呢,到哪里去找諸如新浪網之類的權威的資訊源呢,最後又會不會回歸到Web1.0的資訊把關人模式呢?
3、在互聯網2.0面前,傳統門戶顯得老邁不堪。(方興東 張笑容 《我們把Web2.0叫做互聯網2.0》)目前專注于博客商業化的方興東還說:“新浪和類似的傳統門戶都走進了死胡同。”
評析:互聯網經濟低迷不景氣是真,但是這些說法多少有些言過其實和高度誇張。我們不反對甚至歡迎Web2.0的到來,但是也不能誇張地抬高到根本難以達到的高度。因為意識到了Web2.0的巨大功能和潛在的利潤,門戶網站紛紛以開放的姿勢加入到Web2.0的推廣隊伍中來,有的推出專門的博客服務,有的開設博客研究頻道,有的舉辦博客大賽。他們不僅在往博客上靠,還與維客、播克等廣泛接觸。與時俱進,才是明智的選擇。
4、大部分人士都認為Web2.0體現為如下三個特點:個性化,用戶也是訊息源,門戶對消息的控制將被削弱,消息傳播的渠道因此發生改變;真實化,在Web1.0時期,網路上都是虛擬社區、虛擬個體,但Web2.0的基本原則是真實,其社區將推廣實名制,即使每個人的名字不算真實,但個人資料起碼是可信的,這在SNS(社會網路軟體)中體現得更加明顯;相關性,每個用戶以自身輻射出一個私有的可信賴的交際網路,無論是一度還是二度,都與每個用戶相關。(張世福 尚進《Web2.0:喧嘩與騷動》)
評析:個性化,並不是Web2.0獨有的,在虛擬社區、虛擬個體裏一樣有個性,一樣有自由發佈資訊的渠道,QQ、E-mail、BBS、個人主頁等等都可以實現個性化,用戶也可以是訊息源,只是程度不同罷了。真實性,這點“真實化”有多少是確實可信的呢?靠網路用戶的自覺?至少目前看來是極難極難的。推廣實名制,可行性又有多少呢?個人資料起碼的可信度又怎麼保證呢?註冊博客、維客、播客等根本沒有設置鑒別個人資訊真偽的任何障礙和門檻,如果我們不想的話,我們根本不需要對外發佈自己真實的資訊。Salam Pax的例子或許能說明這一問題。伊拉克戰爭期間,最著名的博客Salam Pax,通過自己的“雷德在何方”的博客網站,向全世界人報告巴格達市民在戰爭下的生活狀態。圍繞著他的身份,博客界進行了大量的猜測和討論。人們只能通過他散佈在各個博客網站裏的文字得知他是二十八九歲的建築師,而具體的情況僅通過他的博客裏面的資訊則無從得知。[6]其實“Salam Pax”到底是誰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傳遞給我們的關於戰爭和百姓的鮮活資訊。我們並不苛求博客實名化能對真實性帶來多大的改觀,這也是不現實的,追求內容的真實才是最主要的。關於真實化的問題,Web2.0相對於QQ和BBS等並沒有得到很大的改觀。相關性,QQ和BBS、MSN等一樣可以以自身輻射出一個私有的可信賴的交際網路,例如在QQ上我們可以建立一個“QQ群”,進行小圈子的交流和資訊共用。
Web2.0要走向何方?
加拿大著名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書中提出了媒介即是訊息的理論,他認為,每一種“媒介”發出的“訊息”都代表著或是規模或是速度或是類型的變化,所有這些都會介入到人類的活動中。媒介即是訊息包含著這樣含義:一,一種媒介的產生會在社會中產生新的行為標準和方式;媒介(技術)創造了新的環境而環境又影響很大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二,媒介之間是互相關聯的,一種媒介註定是另一種媒介的內容。[7]媒介就是人們傳播資訊的工具,在這一點上, Blog、Podcasting、TAG、SNS、RSS、wiki等都算是媒介,而以其為應用為核心的Web2.0正是上述兩種含義的體現,即:Web2.0影響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同時Web2.0要與傳統媒體相互關聯。Web2.0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往的新聞和資訊傳播格局,而且為公眾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參與創制內容的空間和技術平臺,並高度宣揚“全民上網”、“全民織網” 、 “用戶為王”等理念。Web2.0號稱坐擁數億潛在內容提供者,這對傳統互聯網站點無疑是一場不小的衝擊。[8]
面對新技術,我們沒有理由回避。真正務實的的人士冷靜地以開放的姿態舉雙手歡迎Web2.0這一新事物,並積極地在應用層面上推廣。新浪已經在北京推出Blog公測版,成為國內首家正式推出Blog頻道的門戶網站,2005年10月份舉辦的新浪博客大賽也搞得轟轟烈烈。新浪CEO兼總裁汪延表示:“作為華人第一門戶網站,新浪Blog一直致力於為用戶創建一個自主、個性、專業的多彩Blog空間。而公測的beta2.0將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功能。”[9]新浪的這個動作,從一個側面印證了草根力量將帶來一場“變革”的必然。最近,新浪與“Nrtor網同紀念”合作,推出以WIKI技術為核心的“新浪網同萬家姓維客計畫”,開始與WEB2.0廣泛接觸。新華網早在2004年8月1號就推出了新華網RSS聚合新聞服務,成為國內首家提供RSS聚合新聞服務的網路媒體,進行RSS的推廣和運營新模式的創新和開發。 “從前途上講,Web2.0是互聯網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只看以什麼方式實現。那些已經有了一定基礎的Web1.0公司,以Web2.0的方式去做有效的用戶互動,比直接埋頭做Web2.0的公司機會更多。”有的業內人士這樣分析說。
應該說,新浪網和新華網的舉措是值得推介的。互聯網路的可貴精神就在於包容性,從媒介生態學角度來說,Web2.和0Web1.0是共生共存的關係,二者是相互依靠、相互輔助、相互補充的。Web1.0和Web2.0也確實應當是共生共存的。Web2.0和Web1.0沒有“不共戴天”之仇,不是天然取代和被取代的關係,兩者都是新技術的產物,都是互聯網的一分子,說到底都是人體的延伸,都是人類的進步的階梯,有衝擊、有碰撞才會有創新、有發展,其目的都是為了最大程度上滿足受眾的需求。Web2.0不應該以顛覆或擊敗Web1.0為最終目標,這也是不可能的。
Web2.0回避不了商業操作和商業模式,回避不了利潤的誘惑。眾人對Web2.0追捧,說到底還是為了獲取可觀的商業利潤。方興東在《博客——E時代的盜火者》一書中說:“在互聯網領域,你沒有對金錢赤裸裸的饑餓感和對利潤赤裸裸的興奮感,是很難掙到錢的;可惜Blog不是這樣的人,甚至是這些人的對立面。” 方興東只說對了前面一半,“Blog其實也是這樣的人”,他的博客中國在2004年底就融資500萬人民幣,2005年7月融資1000萬美元。為了在市場上立住腳跟,為了生存,甚至說是為了更好地推廣Web2.0,進行商業運作無可厚非。怎麼能借助於Web1.0現有的成熟運作模式來經營和推廣Web2.0,怎麼來更好地實現Web2.0的不同於Web1.0的重要特性和功能才是最緊要的事情。(作者:來慶新/遼寧大學2005級傳播學研究生)

Web2.0網路新活力

受眾與傳播者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新一代網路正在改變商業模式,每個人在喝奶的時候還要擠奶,這其中自身的商業迴圈,絕不可能以淺薄的收費服務或者廣告來衡量。
截止2005年底,10多家中國互聯網企業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市價從3億到30億美元不等,這些企業主要是門戶和各種垂直網站。
2005年也是web2.0開始崛起的一年,是網路技術分水嶺的一年。
更大的機會正在到來,專家估計未來幾年會有20家左右中國網路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市值從5到50億美元不等。
中國網路市場正在成為全球焦點。
新一代網路興起
2005年是新一代網路勃勃興起的一年。
新一代網路技術被稱為web2.0,它並不是新創網站的“專利”,而是1996年左右興起的第一波網路的深入和嬗變,任何一家網站都可以使用這些新的技術和模式來豐富自己。
第一代網路在中國形成以門戶和即時通信工具為主的形式,目前中國互聯網95%的應用和流量都來自於流覽器,絕大多數線民都在流覽同樣的網站。
網路上的資訊基本來自于傳統媒體,而QQ和MSN兩大即時聊天工具,成了目前中國互聯網日常佐菜。
“網上衝浪”——曾經是描述我們網路生活的典型辭彙,它描述了這樣的一種網路流覽方式:用戶在各種各樣的網站去尋找他們感興趣的內容。
博客洪波形容這種上網方式是:“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各處瞎逛,並美其名曰網上衝浪”。
但網路的應用潛力遠遠不止於此。
麻省理工的《技術觀察》就曾經針對Web2.0的技術特性進行過分析,“博客、RSS、播客等符合Web2.0定義的技術,都在強調分眾傳播的對等資訊互動,資訊接受者同時也是資訊的創造者,若干的博客彙集成新的資訊輸出者,每個人在喝奶的時候還要擠奶,這其中自身的商業迴圈,絕不可能以淺薄的收費服務或者廣告來衡量。”
“去中心化”、“個性化”、“軟體網路化”、“網路軟體化”、“用戶中心”等趨勢讓技術愛好者們興奮的宣佈,web2.0的時代正在到來。
焦點
Web2.0為中國網路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大批原來互聯網的“老人”重新開始創業。
前雅虎中國總裁周鴻 離開“雅虎”後一邊開始從事風險投資,一邊物色新機會。
陳一舟則迅速的將一些初具規模的web2.0項目加入整合,希望快速赴納斯達克上市。
前搜狐COO古永鏘也開始在中國“搜索”項目,並希望通過自己團隊的執行力和對資本市場的熟悉快速打造出自己的新公司。
風險投資聞風而動。
雖然中國互聯網公司在美國上市的企業不少,但風險投資顯然更看好下一波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前景。
幾乎所有美國的大型風險投資基金和其他類型的基金都在2005年湧入中國。
甚至出現了同時多家風險投資基金看好某一類專案,前赴後繼出手的情況。比如電子雜誌,光下半年就有三家以上的創業企業獲得投資。
風險投資商的看好不無道理,至少,一些中國網路產業的基本面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比如中國互聯網用戶數量在全球僅次於美國。
中國手機用戶比PC用戶更多,而美國的情況則相反,PC用戶多過手機用戶。
中國的移動用戶的整體數量也早已經超過美國,增值業務火爆的情況遠超過美國。3G牌照的發放也近在咫尺,將進一步擴充中國的移動用戶總數。
中國的三網合一潛力十分巨大,有世界最大的移動通信市場和網路,有全世界規模罕見的有線網路。
前景看上去很美,特別是中國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和2010的上海世博會,在未來五年內,中國將頻頻成為全世界關注的中心,相應的資訊化進程也必然保持較快速度。
混戰
中國新一代網路在全球網路中的地位越來越矚目,新一代網路的主要業務在中國進展迅速。
博客網站遍地開花,主要的博客網站已經獲得第二輪風險投資,並且數量都在千萬美元級別。Blogcn、Blogbus、anyp等的用戶數量猛增,大有“全民博客”的勢頭。
而在資訊聚合領域,各種RSS閱讀器層出不窮,周伯通、Okrss等各具特色,而RSS服務商也湧現出了Feedsky等專業服務提供商。
各大門戶在web2.0領域的進展也十分神速,其RSS閱讀器、博客服務都聚集了不少用戶,而新浪、搜狐亦步亦趨,緊隨web2.0。
各種垂直門戶在使用web2.0技術和模式方面也不遑多讓,天極、和訊等垂直網站都大規模的向web2.0轉型。
但與門戶、搜索、遊戲等網站相比較,新一代網路技術的商業模式普遍還不成熟,幾乎沒有一家公司擁有不可撼動的地位。
比如博客,服務提供商的數量眾多,頗有一點類似早期郵件提供商一擁而上的情形,而門戶與專業提供商誰能獲得更多的用戶目前遠還沒有到下結論的時候。
在歐美,形成一種大量的web2.0公司被雅虎、GOOGLE等巨頭收購的趨勢,而在中國,資本運作更為滯後和謹慎一些。
混戰才剛剛開始。
名詞解釋 web2.0
由一系列互聯網新技術發展而來,這些技術包括博客(Blog)、資訊聚合(RSS)、社會性網路(SNS)等,它使網路由過去的中心化轉向分散化,用戶可以在網上獲得更多傳播、分享、交流的自由。
一般認為,WEB2.0意味著互聯網的“可讀”、“可寫”和“交互性”更強。比如,你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隨意發佈資訊,這些資訊可以被關心相關領域的用戶輕鬆訂閱、修改和評價。隨著溝通成本的降低,最終形成新一代的網路。
RSS:一種“推送”資訊的技術標準,用於共用新聞和其他Web內容的資料交換規範。讀者可以通過RSS訂閱一個Blog或者別的資訊源,隨時獲得最近的更新,它有助於互聯網內容更分散化、更自由的傳播。 來源:財經時報 記者 熊川

中國博客網裁員 對獲利的省思

博客網聖誕裁員 進軍博客:餡餅還是陷阱?
在北京林大北路的一座不起眼的六層小樓中,博客網佔據了4層樓。據一位內部人士說,公司馬上要把最上面的一層樓退掉,這樣能省下50萬元左右。辦公室裏面人不多,在這個並不溫暖的冬日裏顯得冷冷清清,有大約三分之二的桌子空著,桌子的圍擋上都掛著銘牌。
在耶誕節和新年前失去工作,對於博客網的上百名員工,算不上是一個好消息。
對於投資者來說,博客網站就像圍城,裏面的人想出來,而外面的人又很想進去。
自知名博客網站、所謂Web2.0代表的博客網耶誕節前連續兩天的大裁員過後,許多人似乎又看到了2001年網路泡沫破滅的前兆。
聖誕裁員,寒冬裏的冷風
儘管沒有一個官方數字可以提供,但是大部分訊息源將博客網裁員的人數說到了100人以上,最早在網上出現的消息為180人。採訪時,從四位離職者和三位在職者口中,記者還得到了136人、幾十人、140人、180人、200多人等五種完全不同的數位。
博客網董事長兼CEO方興東並未多談,他否認了裁員過百的說法,“幾十人,大概百分之十幾左右,作為公司,我們不可能裁員超過50%。”博客網負責新聞發言的副總裁荊濤的手機,則一直沒有人接聽。
另外一位博客網高層並沒有提供裁員人數,只是表示:“現在博客網還有300名左右的員工。”在博客網去年八九月份員工巔峰時,人員接近500人,此後開始大批的員工流動。
但是一位被裁員工提供了很確切的數位:“走的人數是136人,週四(12月22日)和週五兩天加起來。”
如此算來,130人左右規模的裁員,會是一個比較接近事實真相的數字。
不過博客網大裁員並沒有讓眾多離職員工表現出足夠的憤怒,也沒有在網上引發過去聯想裁員之際的爭議。他們大部分是在12月22日或者23日接到公司電話後,說召開會議必須參加,然後到剛剛佈置好的會議室,大概幾分鐘就結束了會議,隨後到人力資源部迅速辦理了離職手續。
一名員工表示,傳說中排隊裁人的現象並沒有出現,只是一些辦理手續的地方暫時有些忙不過來,人有些多,“辦理得很快。”
博客網為離職員工提供了兩個月薪水,如果算上還沒有發的一個月工資,有些人一下子得到三個月工資,儘管不多,但是支撐過春節應該不是問題。
不過他們並沒有得到期望中的期權補償,之前很多人來到博客網,是因為聽說博客網將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期權將非常有誘惑力。
一位離職員工表示,有了兩個月工資,外加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補償金,他暫時要休息一段時間,因為春節前,很多公司停止了招聘進人。另外一位離職的技術人員已經找到了新工作,還有一位不知道自己算是哪個部門的離職員工,也在找新工作。
一位離職員工表示,“我心理上早有準備,但是還是有員工覺得受不了,因為他上午可能還在幹活。還有的是好幾個月沒有轉正,還有一些員工剛剛轉正。”
被調整的員工人數最多的部門,要算是內容和設計部門。一些在博客網的員工和離開博客網的員工證實了這個說法。幾乎每個部門都有不同規模的裁員,戰略調整對於一個公司來說,往往意味著有些員工必須離開。
一些未經證實的消息是,博客網將一些部門完全外包或者獨立出去,包括移動事業部和才收購的中國黃頁,這樣這些部門的員工不能準確地算是否被裁員,這也引發了裁員人數數字上的差別。
當然,中層調整並不多,人們沒有聽到中層員工離職的消息。
大幹快上,經營管理弊病顯露
該燒的錢燒了,但卻沒有帶來相應的收入,就不得不壓縮成本,降低開支。現在,幾乎所有的評論家和批評家,博客網離職以及在職員工,基層、中層和高層,不約而同地將博客網裁員歸結為一個主要的理由———“沒有找到盈利方向。”
一般來說,博客網站的盈利主要依靠短信、廣告、無線以及博客空間託管。
“現在公司還是以廣告和無線業務為主要收入來源,看上去確實和門戶網站沒什麼差別。”一位博客網高層說,“但我們的確應該找到一些更與眾不同的盈利模式。”顯然,從這位人士的口中,宣稱是互聯網2.0的博客網並沒有找到更好的盈利方式。
另外,這種似曾相識的大幹快上,也在一定程度上註定了博客網的轉型。
去年的七八月份,博客網曾經想要大幹一場,號稱一千萬美元風險投資進入的方興東,動用了更多的資金與資源進行市場推廣。博客網宣稱:要成為中文第一博客網站,並爭取成為全球第一博客網站。博客網開始大批招聘,人數一度超過400人,這也為聖誕前的大裁員埋下了伏筆。
一名離職人員表示:“人太多了,很多人慕名前來,博客網幾乎到處是總監和主編。”
如今博客中國有不到300人,而在去年年中“大躍進”的時候,每天都要招很多人,流動量非常大。“那時候進人很容易,也很快,可能都不怎麼考慮就招進來了。”
調整已經基本結束。博客網把此次調整叫做“升級”,而不是“轉型”,未來將強調應用和服務。但在很多外人眼中,他們就是在轉型,不過怎麼轉,似乎仍存在著很多疑問。
“他們(博客網)的思路不清。”中國博客網董事長胡之光表示。“整個產業鏈並不成熟。大家在用戶互動、網站的粘性、應用服務方面做的都不好。”
方興東宣稱自己的博客網就是web2.0,博客網是基於博客的第二代門戶,是“中文第一博客網站”,目標直指號稱中文第一門戶網站的新浪、搜狐和網易三大門戶網站。同時,在指責門戶網站已經過時的同時,博客網的頁面和內容以及盈利方式,卻越來越向門戶網站方向靠攏。
他是一個文人,他是一個反微軟壟斷的鬥士,他幾乎成為博客這個概念的代言人,他很熱衷於說web2.0時代到來,他還將木子美、芙蓉姐姐這些網路名人羅織到博客網名下。但是方興東被人質疑最多的一點是,能否領導規模如此巨大的公司。
“沒幹過這麼大的事,現在看起來,管理一個大公司還真不容易。”這位高層表示,無論是在管理上,還是經營上,都跟不上。
“方興東做事事無巨細,喜歡親歷親為。很多特別具體的事情他都會過問。”一位博客網高層表示。方興東早年創建了互聯網實驗室,十幾人,後來創建了博客網前身博客中國,人員並未達到今日之規模,剛開始也不過十數人而已。
一位離職的基層員工則表示:“我挺佩服老方的,很文的一個人,擅長寫尖銳的批評文章。但他就是一個文人。”一部分員工也正是由於方興東的影響力而前來,但現在“心灰意冷。”
對方興東批評最激烈的人員算是他曾經的戰友,Blogspower製作人,正在創業的周永德。周永德創建了一個博客,名字很刺激:扒方興東的皮。裏面有這樣一句話:方興東正站在懸崖上,我不妨推他一把———周永德。周永德在博客網獲得第一筆5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之前,與方興東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並離開了博客網的前身博客中國,獨自創業,在離職之前,方興東曾經與他討論過的期權承諾沒有兌現。
全民博客,想像中的盛宴
中國到底有多少博客,恐怕誰也說不清楚。胡之光稱其註冊用戶近500萬,其中40%是活躍用戶。“所謂活躍用戶是每週最少寫一篇博客。如果在國外,每個月寫一篇就算活躍用戶了。”
而根據另一位元專業人士的看法,情況卻並不樂觀。他認為國內不同博客網站的博客之間有很多是重複的,“假設按照百度公佈的中國有大約1500萬名博客,通常活躍的也就2%-5%,如果按5%來計算,活躍用戶只有75萬。”圈子裏把一個月寫一篇博客的看作是活躍用戶。“即使是有100萬活躍用戶,盈利點也達不到。因為互聯網是靠規模來盈利的。”
zcom公司總裁黃明明提供的資料更悲觀,中國不超過一萬到兩萬人在認真地寫博客,不過幾十萬人的受眾規模是不可能產生經濟效益的。
但不可否認,即使博客網沒有找到盈利方向,新的博客仍然在源源不斷地湧現。
在最原始的以文字為主的博客形式之後,又陸續出現些新的模式,跨出了文字的範圍,比如說圖片博客或者叫做拍客(在博客中展示圖片為主),DV博客(以DV影像為博客的主要內容),播客(把電臺的模式搬到網上),等等,讓大家眼睛一亮。
“但仔細地看一下,它們滿足人們的,還是娛樂的需要。”再之後,包括韓國的賽我網(一個以虛擬房間為主要內容的社區),以及國內的貓撲社區,包括比較老的知名社區天涯社區,都聲稱自己是博客。張本偉說:“博客就像一個套子,每個網站都把自己套進去,只要它是讓用戶主動、自由地在上面展示自己,無論以什麼形式,文字或者圖像。”
獲得著名風險投資凱雷投資的zcom公司,主要從事電子雜誌業務。剛剛開通了拍客(手機圖片博客)的zcom總裁黃明明告訴記者,他們和純粹的博客不一樣,拍客只是業務中的一個部分,而且隨著3G到來,手機博客會越來越有市場。
“最早起來的未必能夠成功,也許他們起的是教育用戶的作用。”黃明明表示,1998、1999年中國最早有互聯網的時候,決不是只有三大門戶,“現在博客網發展可能到了一個瓶頸的階段。”
問題所在,是一種生活還是一場秀
博客能否像方興東所說,從“你我的網路”變成“你我的機會”?
“目前的博客網站,還是一陣風。或者是我們引導的不對,或者是我們還沒找到更好的刺激用戶的方式。”一開口,曾經任中國博客網副總裁的張本偉就指出問題所在。“我們可以用慘澹經營來形容目前的市場現狀,另外一個比較貼切的詞是雷聲大、雨點小。”
自去年年中離開中國博客網之後,張就一直在考慮博客的前途問題。他認為博客網站的發展存在兩個最根本的問題:第一,博客到底是一種時尚,還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到底能否像某些業內人士所說的那樣,改變人們的生活;第二,做博客網站,應該從娛樂入手,還是從應用入手。
首先,至少到今天為止,博客還沒有改變人們的生活。其次,博客是一種娛樂方式,還是必不可少的應用。“現在看,真正的博客並不很多,跟風的多。它就像一個秀場,就像一陣風。”張本偉說。
“如果你的大方向錯了,技術再好也沒用。”其實,這也是眾多看好博客的創業者所疑慮的。
那麼,到底什麼是博客?
“整個市場有個誤導,那就是一說博客,就讓人認為是寫東西。”這是因為在當年博客概念的導入上,給人以根深蒂固的感覺,博客就是‘寫字’。“事實上,並不是這樣。我認為未來各網站應該共同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重新定義博客。
中國的互聯網還是娛樂導向,不然很難賺到錢。張本偉認為,”現在博客用戶真正的想法是什麼?秀自己。而網路粘住用戶的關鍵是什麼?人際交流。“
從目前網路的消費主體來看,這些上世紀80-90年代出生的人更有個性,更願意展示自己,所以要抓住用戶的最基本特徵———”秀“的感覺。
“2006年競爭的焦點,就是比誰讓用戶‘秀’的感覺更好。在秀一把之後,讓用戶之間互動,產生黏性。”經過半年的準備,張本偉將在2006年1月中旬上線一個“個性門戶”———喔塞社區,在私下裏他稱之為集成式多媒體博客,這裏面包含了四大部分內容———文字、圖片、音樂和虛擬房間,他希望這個網站未來能成為用戶打開電腦之後的一個“個性門戶”,包含互動、新聞、生活應用等等一系列的服務,它讓相當一部分人改變打開頁面的方式。
“我們要把工具提供全。首先,人來了,我們給他自己動手DIY的功能,讓他充分地展示自己;其次,他以後的每一個行為,都能讓他找到一個群組,這是一個社區的核心,讓他找到一群人,把用戶粘在這兒;然後,讓他和其他的個體產生互動,快速消費。”
盈利方向,水中之花還是現實之餅
“博客的真正爆發點還沒有到來,如果博客有革命性的提高,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部分的時候,並且用戶基數達到一定數量級別的時候,博客網才可以盈利。”黃明明表示,現在中國所有媒體的廣告收入加起來才不過一千億元人民幣出頭,和美國互聯網廣告90億美元的規模差不多,這表明中國還有巨大的互聯網廣告空間沒有開發。
“線上和線下業務的整合,新媒體結合手機,能保證互聯網的盈利。”黃明明說。
國外的博客網站也開始進軍中國,試圖在中國龐大的博客市場分一杯羹。北京維亞泰克網路技術有限公司與韓國最大社區網站Cy-world合作的重點項目賽我網,於去年六月登陸中國。韓國賽我成立於1999年,到了2003年的8月用戶出現了爆炸性增長,目前韓國賽我擁有了1500萬的用戶數,一天的收入就達到20萬美元。
賽我網總裁全胄鎬表示,賽我第一次在韓國的盈利是在2003年的12月,然後收入都在不斷地增長,去年賽我網在韓國一年的收入達到了2億美元。賽我在韓國的盈利由虛擬物品銷售、移動賽我、有版權的音樂上傳和品牌主頁組成,其中虛擬交易收入約占40%,移動賽我30%,品牌主頁占30%。韓國賽我的盈利經過了一個發展的積累過程。全胄鎬認為,中國賽我網目前的發展重點不是贏利,而是首先花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把基礎打好,累積賽我網的用戶數量,特別是培養賽我網的忠實用戶甚至“中毒”用戶。
曾經在1999年上一次互聯網創業浪潮中有過失敗經驗的黃明明表示,現在的新創業者也許要做到兩點,才能避免重蹈當年互聯網泡沫的覆轍。一要相信你的業務方向是正確的,要堅持做實事,讓你的用戶需要你的產品。另外就是不要著急燒錢,不要過早燃盡用戶的價值和熱情。
創建於2002年11月,也許是國內第一家博客網站的中國博客網董事長胡之光說。“成立博客網站可以說是玩出來的,以前玩社區,玩BBS。有了博客網站之後,至少你的發言不會被別人的給頂下去。這種感覺是最好的。”
目前中國博客網的收入主要來自廣告,無線業務即將推出,而用戶收費還未列入計畫。“我們的廣告團隊在2005年7月份建立,8月正式運作,到現在有百萬人民幣數量級的收入。”胡之光說。12月28日,公司主辦的“移動博客論壇”在北京召開,公司開始推出移動博客,以包月的形式向手機移動博客用戶收取大約20元的月費。
“2006年將推出新的應用,增加新的收費模式。”但他不願意透露具體內容,“在推出應用之前我們不會宣傳,因為這太容易被複製了。”
“對於博客如何盈利,大家都在探索,到底應該通過什麼模式。”胡之光並沒有給出一個很切實的答案。但他認為從公司的角度講,中國博客網很容易實現盈利。“我們只有100多人,而且在杭州,運營開支不多,很容易實現盈利。如果想的話,我們2006年上半年就可以盈利。”
web2.0,只是一個概念
“什麼叫web2.0?我們不知道這是什麼,只是有一批企業這麼叫而已。”中國最知名的風險投資商IDG副總裁章蘇陽認為,這只是一個網路發展進程中的概念。“我們現在更注重的是,這個公司的商業模式是否可以長期持續下去。”
IDG投資了另外一家博客網站中國搏客網(BLOGCN),這是博客網的主要競爭對手。對於博客,章蘇陽舉了一個例子,王府井有很多人,你認為會不會有人過來開店?
同樣,博客有大量的用戶群,都是自發的,一旦用戶群到達一定數量,就會出現市場。“只要聚集了人氣,就可以盈利,將來博客也可以替代很多東西。”
“目前的產業有問題,它處於畸形的階段。”胡之光說:“我對web2.0也不認可。所有的技術早就有了,都是1999年以前的事情。”
“整個(產業)給人感覺太虛了,概念上炒作太多了。而真能把應用做好的企業太少了。”胡之光告訴記者,這與前一段時間互聯網上市熱潮有關。“大家在互相學習,把一個概念炒大,然後就用這個概念上市圈錢。上市是個方向,但你首先要把公司做好。”他認為,其實,現在博客的外部環境非常好,用戶的認知、增長都很快,但如果大多數公司只為了上市,而讓用戶產生不好的體驗之後,就會把整個產業搞砸。
而在亞洲最大的風險投資公司之一軟銀亞洲資訊基礎投資基金CEO閻焱眼中,概念是一回事,實際是一回事,具體的問題要具體分析。“互聯網的應用,包括電子商務等,無線應用,數位媒體都是我們關注的物件。”
與一些音樂網站比起來,幾個博客網站得到的錢根本算不上什麼。張本偉表示,如果是風險投資商看准了的,認為比較成熟的方向,風險投資商一出手就是上千萬美元。而博客網站,基本上都是幾家聯手投資,即使是熱衷這一領域的老牌投資者,也沒有一家的投資超過500萬美元的。
“沒有人知道什麼是真正的web2.0。”一位博客網離職員工抱怨道。(向蘭 張京科)
博客指南
什麼是博客?
Blog是繼Email、BBS、IM之後出現的第四種網路交流方式。Blog的全名應該是Weblog,中文意思是“網路日誌”,後來縮寫為Blog。實際上個人博客網站就是線民們通過互聯網發表各種思想的虛擬場所。盛行的“博客”網站內容通常五花八門,從新聞內幕到個人思想、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應有盡有。
博客大致可以分成兩種形態:一種是個人創作;另一種是將個人認為有趣的有價值的內容推薦給讀者。博客因其張貼內容的差異、現實身份等的不同而有各種稱謂,如政治博客、記者博客、新聞博客等。
為什麼要寫博客?
其實永遠不會有人或者任何組織強迫任何一個人去寫博客,因為博客本身就是完全個人的東西,直到現在,這塊淨土還沒有被銅臭味破壞。所以,如果你想在一個地方儲存一下自己的思想或者愛好,而且又希望能有“知音”或者“對手”能注意到,那麼寫個博客可能就非常合適了。還有,千萬不要問別人,“博客應該寫點什麼?”這個問題很愚蠢,因為答案是“隨便,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就像超女的宣傳“想唱就唱”,您就“想寫就寫”得了。
怎麼寫博客?
想寫博客而且要被別人看到,那麼你要找個知名度高,線民流覽多,服務品質好的網站,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你想寫的博客是什麼內容?這樣你可以找找有沒有分類的博客,目前您可以到以新浪為代表的幾大門戶網站,他們都建立了博客專區,人氣不錯。另外專業的博客網站比如博客中國就以新聞評論博客見長,而來自韓國的愛我網可能更適合比較小資和喜歡情調的小年輕兒。再要找更加細分的博客,還是上Google找找看吧。(網易商業報導張京科 記者趙旭)
博客生活秀
荒野村人正在為每週自己博客不到十個的點擊量而憂心忡忡,他現在一般半個月以上才更新一遍自己的博客,儘管他早期更新要勤快得多,每週要寫上至少兩篇,並且堅持把博客鏈結發給認識的朋友,讓大家過去捧場,同時他還偽裝了幾個馬甲到自己的博客上唱讚歌,但很快他的博客就沒有了市場。
一位他的女性朋友毫不避諱地說道:寫得太臭,更新又慢,又不關風月,誰耐煩過去看?
另外一位博客頭條則在博客網/中國博客網/新浪/網易分別註冊了博客,但是至今為止,除了創刊號外,還沒有寫第三篇博客。有些博客上面只是註冊,就再也沒有打開過。
一位在媒體圈子小有名氣的博客石頭,則在為他的博客文章輕鬆突破每篇兩千點而興奮,他的博客累計訪問總人數已經超過七千人。
當然,他堅持把更新並不勤快的每篇博客發送到他眾多的朋友圈子,以及聊天工具群裏面。
同樣,在媒體圈和博客圈甚至娛樂圈都鼎鼎大名的按摩乳的博客,則成為人們閱讀娛樂的小圈子。
作為《三聯生活週刊》的主筆,按摩乳的博客以帶有圈子色彩,以及黑色政治幽默的文章,成為眾多讀者的愛好,每條文章的回復有數十條之多。除了文章質量外,他的博客文章速度也令大多數博客望塵莫及,每天都要“博”好幾次。不到15個月的時間裏,他已經博客788篇。當然,早期他的博客也是養在深閨無人識,但是隨著自己博客鏈結的增多,以及博客之間在網上口口相傳,加上長期堅持下來的大量的優質博客文章,他的博客才成為眾人關注焦點。
專家觀點:博客與新聞網站沒有可比性
閔大洪(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網路與數位傳媒研究室主任。):從傳播上講,專業新聞網站是大眾傳播,而博客則是分眾傳播,小眾傳播,專業新聞網站是針對全社會的需求,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人對新聞的需求,而博客更多的是出於個人的需求,面向的也是分散的大眾。兩者是完全不同,也沒有可比性的。就像現在人們常說的2.0一樣,只是1.0的發展,而不是完全否定了1.0。博客是一種個人傳播,是互聯網上的個人資訊節點。在網站的論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BBS,也可以囊括博客的全部功能。以前擁有個人主頁的人也很多,操作程式比博客要相對複雜,做博客的人也可以有個人主頁。互聯網的門檻很低,許多地方網站已經開設了個人博客,未來許多大網站、門戶網站也可能開設博客,這些博客要發揮作用,產生影響,必須要依靠專業新聞網站為之提供平臺。許多新聞從業人員的博客都採用實名制,是很值得一看的。(田野)

台灣BLOG持續加溫

今年Blog熱持續加溫
文/許雅婷 (記者) 2006-01-06
去年(2005)各大入口網站陸續推出Blog,服務,持續這股熱潮,今年也預計推出更多功能,以擴大Blog的使用。 台灣從2002開始興起Blog,或稱Weblog(部落格,或稱網誌),至去年包括MSN、蕃薯藤、PC home Online和Yahoo!奇摩等入口網站也陸續提供Blog服務。Blog除了用於個人文章分享,更可發展不同的商業應用。 蕃薯藤執行長陳正然表示,Blog之所以能興起的原因,除了其底層技術的簡易、整合性高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新的文化現象,未來Blog更將朝向整合溝通、瀏覽、分享、發表四大功能於單一介面,甚至可能挑戰e-mail的市場。陳正然進一步說明,當每個人都有Blog後,就可直接在Blog上留言以代替e-mail方式,可免於e-mail令人詬病的垃圾郵件問題。 不過,Blog是否就沒有「垃圾」問題,其實大有疑問。例如Splog(Spam Blog)這個名詞,意指駭客大量複製Blog文章和假的Blog網站,去年十月時Google的Blogger.com就受此之苦。此外,還有所謂的「垃圾迴響」(spam comment)的問題。 蕃薯藤從去年5月與樂多日誌合作推出Blog,目前會員人數有12萬人。蕃薯藤整合行銷暨業務處副總經理陳中和表示,今年將會發展相關的周邊服務,比如搜尋引擎,未來除了可搜尋站內的資料和新聞內容,還可搜尋其他網站的網誌。 另外也會繼續推出主題性的Blog,在去年有推出桃園眷村文化節、歌劇魅影等主題,陳中和表示,第一季會推出「小地方大故事」Blog。另外也會建立聯播中心,由於有許多人同時有好幾個Blog,此功能將提供網友只要透過一個按鈕,就可把Blog的文章轉到其他Blog。在功能部分,則會推出「服務機制模組化」的服務,如結合音樂、圖文、影像檔、時鐘等效果。 日前公布的「2005蕃薯藤網路大調查」統計報告也顯示,目前有61.2%的網友擁有自己的部落格,其中有25.1%具有兩年以上的撰寫經驗,有64.7%的網友表示是近半年才開始寫網誌。31.6%的網友對於挑選部落格平台的第一要求為「簡易操作」。另外,約六成的網友表示會瀏覽別人的部落格,22%表示會在別人的部落格發表評論。 MSN的Spaces從2004年12月底首度推出Beta版,在2005年4月推出正式版,臺灣微軟MSN事業處網路服務部行銷副理鍾婉珍指出,目前已有410萬個會員使用,表示一半以上的Messenger使用者都使用這項服務。今年度則會針對個人化的方向提供更多服務,如背景的模組化等,在一月底就會有新功能上線。 PC home Online的Blog則從去年6月開始提供服務,PC home Online行銷處公關副理蔡可欣表示,今年度會以功能發展為取向,第一季會和相簿結合,相簿的會員110萬會員,將有助於Blog的會員數增加。 Yahoo!奇摩於11月中推出部落格Beta版,Yahoo!奇摩公關經理吳曉嵐表示,目前Yahoo!奇摩已有每月97%的網友到達率,Blog的發展是必然趨勢,因此Yahoo!奇摩也順應此潮流推出。另一方面,也由於Blog的推出,Yahoo!奇摩個人網頁服務將於2月28日關閉,並期望原來使用Yahoo!個人網頁的會員能改用Blog。 文/許雅婷 (記者) 2006-01-06

Google推出影像線上內容服務

網路電視影片付費的商機 google在其龐大的技術背景和業務拓站商機敏銳度下,也在度出手了!
--------------------------------------------------------------
Google也搭網路電視熱 將與CBS及NBA合作
文/陳曉莉 (記者) 2006-01-06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在本周揭露Google將與影片內容提供商合作,在網路上提供隨選視訊(Video on demand)的服務。 而該報導還指名哥倫比亞電視台(CBS)及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其中,CBS已在周四展開的國際消費電子展(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CES)中坦承已與Google簽下合作協議。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引用消息來源指稱,消費者將可以付費透過Google觀賞由CBS所提供的影片,再由Google及CBS進行拆帳。 Jefferies & Co分析師Robert Routh表示,這項合作短期內只會為CBS帶來少量的營收,因為只有少數人願意坐在電腦前觀賞長片,但未來幾年網路服務可能會直接連到客廳中的電視,這就能夠促進消費行為。 Google預計在CBS展中宣布該公司各項新服務的細節。目前Google及CBS仍在評選哪些影片較能吸引網路用戶。 Google在去年就開始提供免費的線上影片觀看服務,提供由CBS旗下的UPN所播放的「Everybody Hates Chris」電視節目。 影片內容服務積極尋找其他銷售通路,而網路則是最熱門的選擇之一。Yahoo在去年(2005)12月就與CBS合作在站上提供喜劇節目供使用者免費觀賞,AOL則預計在今年初與Warner Bros合作推出線上電視服務(online TV network),NBC及ABC也都提供可供蘋果iPod用戶自網路下載的電視節目。(編譯/陳曉莉)